近年来,潘集区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坚持以职业技能培训为突破口,紧紧围绕人才强省、技工强省建设目标,积极探索创新,在技能人才培育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,共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75期,培训8492人,其中,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7279人,企业职工技能培训1676人,发放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补贴(含企业新晋技师、高级技师和驾驶员B照补贴)690.82万元,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。
一、强化政策宣传,提高知晓率和参与度
1.开展线上宣传。充分利用电视、广播、报纸等传统媒体,以及微信公众号、政府官网等新媒体平台,广泛宣传职业技能培训政策,发布开班信息、政策解读、培训视频等,职业技能培训信息被学习强国、中安在线、淮南新闻联播等媒体采用18条,更多劳动者了解到培训的重要性,积极报名参训。
2.抓好线下宣传。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、园区、企业、学校等地,通过举办政策宣讲会、发放宣传资料、现场答疑解惑等形式,面对面向劳动者宣传职业技能培训政策。共举办政策宣讲会10场,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。
二、精准组织培训,提升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
1.深入摸排需求。结合全区产业发展需求和劳动者就业意愿,开展培训需求调查,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企业了解用工需求,通过问卷调查、电话访谈、实地走访等方式,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、城镇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培训意愿进行摸底调查,根据群众意愿,确定培训工种和课程,确保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。
2.丰富培训内容。围绕全区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,开设了涵盖制造业、服务业、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培训工种,如电工、家政服务员、养老护理员、中式烹调师、电商直播员、种植养殖技术等。此外,还开展了“订单式”“定向式”培训,根据企业用工需求,为企业量身定制培训方案,培训合格后直接输送到企业就业,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。
三、严格培训监管,确保培训质量
1.规范培训机构管理。开展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办学能力评估和等级评定,严格审核其办学条件、师资力量、教学设施等。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检查和评估,对教学质量不高、管理不规范、存在疑似违规行为的培训机构,责令限期整改,情节严重的取消培训资格。目前,全区共有B级以上民办职业培训学校5家,均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。
2.加强培训过程监管。培训开班前,要求培训机构提交开班申请、教学计划、课程安排等资料,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开班;培训过程中,通过远程监控、现场巡查、随机抽查等方式,对培训机构的教学情况进行监督,确保按教学计划授课,保证培训课时和质量;结业考核时,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进行考核,对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,有效保障了培训质量。
四、强化就业服务,实现培训成果转化
1.搭建就业服务平台。建立健全区、乡、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,搭建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平台,为培训学员提供就业信息发布、职业介绍、就业指导等服务。通过举办招聘会、就业推荐会、就业洽谈会等活动,为培训学员和用人单位搭建供需对接平台,促进培训学员就业。今年以来,共举办各类招聘会81场,达成就业意向677人 。
2.跟踪服务就业情况。建立培训学员就业跟踪服务机制,对培训后就业的学员进行跟踪回访,了解其就业状况、工作待遇、职业发展等情况,及时解决学员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。对就业不稳定的学员,加强职业指导和岗位推荐服务。今年以来,共对160余名培训后就业的学员进行了跟踪回访,帮助解决就业问题,促进了培训学员稳定就业。
五、激发创新活力,加速技能人才成长
将技能竞赛作为选拔优秀技能人才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重要手段,积极组织劳动者参加全市职业技能竞赛,为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技艺、切磋交流的平台,营造了“比学赶超”的良好氛围。先后获淮南市第三届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、淮南市第四届农民工职工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、淮南市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、淮南市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。
近年来,全区新增技能人才7224人,新增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836人、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85人,连续5年获市人社局书面表扬。在以后的工作中,将继续加大技能人才培育工作力度,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。